日前,2022年空間技術和平利用(健康)國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在“航天育種與生態文明、高質量發展”分論壇上,國內外育種家、新品種創制及應用等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從空間誘變及其新品種創制、現代農業技術創新等方面展開交流和研討。
自中國在第九顆返回式科學衛星首次搭載農作物種子以來,航天育種技術已走過35年的發展歷程,并在糧食穩產增產中發揮著愈發重要的作用?!拔覈ㄟ^航天育種已經育成了國審、省審的主糧品種超過200多個,其中水稻120多個,小麥和玉米各有30多個左右。”航天育種產業創新聯盟專家委員會會員、航天育種產業創新聯盟技術協作部部長李晶炤介紹,以我國第一個航天育種育成的水稻新品種——“華航一號”為例,其最高畝產達到了812公斤,累計推廣面積超過了1億畝,取得了非常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航天育種的本質是利用特殊的空間環境誘發變異,并利用變異研發出新品種的過程。相對于地面環境的誘變,航天育種的變異頻率與幅度均大大提高,提供了廣泛的育種空間,育種周期也因誘變快而縮短。北京林業大學林木遺傳育種學科博士生導師、中國原子能農學會副理事長李云介紹,對于大部分以無性繁殖來推廣應用的木本植物來說,只要觀賞植物變得跟原來的觀賞價值有差異,便可以很快進行大規模推廣,把最優的形狀固定下來。
“上天”只是航天育種的第一步,航天品種的后續培育以及走向市場還需要現代化高效設施農業的加持。北京市農業機械研究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周增產介紹,我國設施農業規模比較大,裝備技術的不斷進步使得相關產業發展效果顯著,結構類型的不斷優化也將逐步推進區域建設,改善農作物的生長條件?!霸O施農業以科技為支撐,以市場為導向,代表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支撐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周增產說道。
今年中國空間站將全面建成,中國空間站為利用空間資源進行研發利用,開展航天育種各類實驗項目提供了更多可能?!巴ㄟ^航天育種培育出的種糧、蔬菜、新品種在保證國家糧食安全豐富居民‘菜籃子’、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改變農業農村面貌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影響。” 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航天育種產業創新聯盟理事長梁小虹在致辭中表示。
本次分論壇由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現代農業與航天育種工作委員會、航天育種產業創新聯盟承辦。據悉,此次大會在全球直播點擊率超過500萬人次,“航天育種與生態文明、高質量發展”分論壇超18萬人次。
本文轉載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見習記者 胡燕俊 侯雅潔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