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雜交水稻研究工程中心聯合中國水稻所對臺山耐鹽堿水稻試驗基地種植的國家耐鹽堿水稻品種進行驗收。結果表明,該基地實驗培育的“爽兩優138”水稻品種畝產達到412.1公斤,通過測產驗收。
又是一年豐收時,位于臺山北陡鎮的臺山耐鹽堿水稻試驗基地水稻進入了成熟收割期。來自中國水稻研究所、湖南省農業農村廳、廣東省農技推廣中心、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的專家,對實驗田進行技術評議,他們隨機取樣抽查,現場收割、稱重、測產,并形成測產驗收報告,結果表明新選育的耐鹽堿雜交稻品種“爽兩優138”在土壤鹽度0.5%左右的鹽堿田中,平均畝產達到412.1公斤,大大提升了耐鹽堿雜交稻品種的產量。專家們一致認為該品種適合在華南稻作區及東南沿海一帶的鹽堿地推廣種植。
廣東德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 蔡天比:這次測產驗收,對我們廣東耐鹽堿水稻種植是一個重大突破,我們這個耐鹽堿的品種可以在鹽堿度高的撂荒地上得到應用、種植,適合大規模推廣應用。
據了解,臺山耐鹽堿水稻試驗基地是三亞市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牽頭承擔的海南省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在廣東的唯一實驗基地,項目由袁隆平院士團隊負責。從2019年開始,歷經四年八季稻,對近千個水稻品種進行耐鹽堿性的篩選、稀釋、育種、種植。專家表示,中國目前大約有14至15億畝的鹽堿地,適合種植的大約有2億畝,實驗團隊希望通過耐鹽堿水稻品種的選育,實現利用鹽堿地的種植產量達300公斤以上的目標。
湖南雜交水稻中心研究員 張玉燭: 我們這些品種,加上它的一些配套高產栽培技術,可以在福建沿海、廣東沿海以及海南、廣西等沿海地區,大約有四五千萬畝的鹽堿地推廣,不僅可以在新開墾的地上種,也可以改良畝產,使畝產增加100至200公斤。
本文轉載來源:江門廣播電視臺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